专题专栏
首页> 专题专栏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和恩施市巴东县地震GNSS监测与分析
发布人:admin 发布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7-06-19 12:07:14 点击数:632
2017年6月16日19时48分和6月18日17时分,湖北省秭归县和巴东县发生4.3级和4.1级地震,震源深度分别为8 km和7 km,GNSS数据处理与应用中心立即进行GNSS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距离震中较近的GNSS站有湖北省CORS网络的巴东站(约10KM)和陆态网络GNSS站秭归站(约50KM)。灰色圆点代表省局CORS站;黑色圆点代表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红圆点代表震中。
湖北地区连续站点和CORS站分布图
一、震前形变场分析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GNSS数据处理与应用中心采用GAMIT10.4软件、IGS精密星历解算陆态网络GNSS基准站和区域站及湖北省CORS网的观测数据,得到地震前的速度场。由速度场的时空变化可以看到,速度场变大。以长江为界,东北区域的速度场呈逆时针偏转的趋势,西南区域未发现明显的偏转现象,两次地震发生在速度场逆时针偏转的截止区域的边界。
图1.1 湖北省CORS站和基准站水平速度场(1998-2007)
图1.2 湖北省CORS站和基准站水平速度场(2009-2013)
图1.3 湖北省CORS站和基准站水平速度场(2013-2017)
二、震前主应变率场
由主应变率场图可知,整体来看主应变率场变大,长江流域的主应变率偏小。而长江两侧的主应变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两次地震发生位置位于拉张(蓝色)与挤压(绿色)的过渡区
图2.1 湖北省震前主应变率场(1998-2007)
图2.3 湖北省震前主应变率场(2013-2017)
三、 震前最大应变率场分析
根据以上处理的GNSS基准站速度场,分析得到震中地区附近的面膨胀率如图3.1~3.3所示,由时空变化特征可以看到整体的面膨胀率逐渐增大,两次地震位于面膨胀率低值区,但是震中周围面膨胀率变化比较快,震中区域面膨胀率有变大的趋势。图3.4~3.6表示的是最大剪应变率的变化,由时空变化特征可以看到两次地震也是位于最大剪应变低值区,震中周围的剪应变率增加较快
图3.1 震前湖北地区面膨胀率分布图(1998-2007)
图3.2 震前湖北地区面膨胀率分布图(2009-2013)
图3.3 震前湖北地区面膨胀率分布图(2013-2017)
图3.4 震前湖北地区最大剪应变率分布图(1998-2007)
图3.5 震前湖北地区最大剪应变率分布图(2009-2013)
图3.6 震前湖北地区最大剪应变率分布图(2013-2017)
四、高频时间序列
利用GAMIT10.4软件的Track模块,采用快速星历计算得到距离震中最近的巴东站和秭归站的高频位置时间序列,如图4所示。单历元定位精度约为37.5px,受到多路径效应等严重影响,这两次地震两个测站均没有记录到明显的动态形变波形。
图4.1 秭归基准站和巴东CORS站高频时间序列(秭归4.3级地震)
图4.2 巴东CORS站高频时间序列(巴东4.1级地震)